[汽車之家 行業(yè)]“懂王”心態(tài)崩了,直接甩出“100%關稅+關鍵軟件管制”組合拳。
一起崩的還有全球股市。美股在10月10日經歷了“黑色星期五”,三大股指集體高臺跳水,其中納指、標普500創(chuàng)下4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美國七大科技巨頭市值一夜蒸發(fā)約7700億美元(5.5億元),相當于跌掉了3個寧德時代。而節(jié)后A股也未能幸免,經歷了大起大落的過山車。
到底是什么讓懂王“氣炸了”?一切從我們的強力反擊開始,連甩四個王炸!
首先是稀土!從開采稀土的各種設備到稀土礦本身,再到鈥等幾種重要的中重稀土,都有部分被納入到出口管制。接下來是鋰電池!把高能量密度鋰電池本身以及生產它的正負極材料相關的設備和技術,加入到管制中。最后,連超硬材料也被列入管制名單。以后出口這些寶貝,就要先拿到“放行票”才行。
這一系列的動作,不僅讓全球高科技產業(yè)感受到“震撼波”,也讓海外車企急了。那么,具體會如何影響到汽車產業(yè),尤其是新能源車的格局呢?
一、稀土管制,全球震動
說到稀土,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它與汽車的關系不大??蓪嶋H上,稀土在汽車產業(yè)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
稀土并不是指“稀有”金屬,而是包括釹、鈰、鑭、釔、鏑等17種元素。這些元素廣泛應用于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的各種核心部件中,比如噴油系統(tǒng)、三元催化、動力轉向系統(tǒng)、電機、電池、車載傳感器、照明、音響、攝像頭等。
簡單來說,稀土對汽車產業(yè)的作用,正如鹽對一道菜的作用——它不多,卻不可或缺。如果沒有了這點“鹽”,你就開不了鍋,炒不了菜。
其實早在今年4月,已有7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而10月9日,針對稀土的出口管制措施進一步升級。
這意味著,全球汽車行業(yè)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沒有中國的稀土,汽車生產就會受到影響。一些海外車企已開始打響“停產警報”。比如,鈴木汽車就在今年6月因為無法及時收到中國的稀土相關零部件,不得不暫停了多條生產線。
而像通用、豐田、大眾、現代等主流車企的行業(yè)協(xié)會也聯合發(fā)出警告,稱如果不能穩(wěn)定獲取稀土原料,美國汽車工廠的停產風險很高。
那么,為什么我們能夠掌握如此巨大的稀土話語權呢?這背后是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和產業(yè)鏈布局。不僅是稀土產品,連相關的“點石成金的手指”——稀土的開采設備與技術,都是我們的獨門秘笈。
雖然全球稀土開采只有70%在中國,但近90%稀土分離加工和99%重稀土分離加工都被我國控制。
換句話說,全世界稀土產業(yè)鏈中完全不依靠我國材料和技術的環(huán)節(jié),幾乎是不存在的。
不僅如此,稀土對芯片制造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公告指出,將14?nm及以下邏輯芯片、256?層以上存儲芯片所需的稀土材料及其加工技術列入出口管制,需要逐案審批。
如此,阿斯麥生產光刻機要不要稀土?要的話,先來我這里申請許可;臺積電給英偉達、AMD生產先進制程芯片要不要稀土?要的話,也要申請許可。各類軍工企業(yè)更不用說了。這無疑給中國本土的芯片產業(yè)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發(fā)展空間,也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去中國化”的計劃設立了一道高高的門檻。
二、鋰電池掌控汽車命脈
在對稀土和芯片出手的同時,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也被納入了出口管制的范圍。這一舉措直接指向了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動力電池。
消息一出,A股的鋰電池板塊應聲大跌,指數單日下滑了近7%。超400只與鋰電池相關的概念股中,近9成下跌。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同樣是出口管制,為什么對稀土和稀土提煉技術的管制一出,相關板塊大漲,而對鋰電池產品實施管制,鋰電板塊卻大跌?難道是利空嗎?
其實,情況并非如此。鋰電池,70%都是在中國制造,同樣有話語權,歐美這些汽車強國想搞新能源汽車,都要找中國買鋰電池。今年前八個月,國內動力和其他電池累計銷量920.7GWh,其中出口173.1GWh,同比增加48.5%,占同期總銷量的18.8%。
年份 |
國內動力和其他電池累計銷量(GWh) |
國內動力和其他電池出口銷量(GWh) |
同期總銷量占比 |
2022年 |
466 |
68 |
15% |
2023年 |
616 |
127 |
21% |
2024年 |
1040 |
197 |
19% |
2025年1-8月 |
921 |
173 |
19% |
可以說,鋰電池已經成了我們出口增長的發(fā)動機。
那么,為什么會對鋰電池產品實施出口管制呢?其實,這一管制措施不僅僅是為了遏制技術外流,更重要的是要穩(wěn)住國內鋰電池產業(yè)鏈,防止低價競爭帶來的利潤稀釋。
通過限制能量密度大于300Wh/kg的高能量鋰電池的出口,實際上是為全球鋰電池產業(yè)設立了“技術壁壘”。
目前,部分高端三元鋰電池以及半固態(tài)電池已經可以達到這一能量密度,廣泛應用于無人機、電動航空等前沿領域。而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則集中在200Wh/kg左右,并不在出口管制之列。
從短期來看,出口管制無疑會讓一些鋰電池設備、材料和電芯企業(yè)面臨一定的業(yè)績壓力。由于企業(yè)需要申請出口許可證,時間和資金成本的增加,可能導致出口不確定性加大。尤其是一些依賴海外市場的企業(yè),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
但從長期來看,這項管制政策實際上是對國內鋰電池產業(yè)的一種保護和賦能。通過限制先進鋰電技術的外流,不僅能夠避免技術的過度擴散,還能幫助國內龍頭企業(yè)鞏固市場地位,享有更高的利潤空間。未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這些技術的“護城河”將越來越深,企業(yè)將能夠從中受益。
三、總結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對絕大多數國家,和絕大多數產業(yè),確實不受什么影響。而限制我們的,也必然被反制。
從更深層次來說,這是中國從“賣原料”到“掌握技術”的戰(zhàn)略轉型。曾經我們只是全球資源的供應者,現在我們逐步成為全球產業(yè)鏈的關鍵節(jié)點。
如今,我們有足夠的實力在國際談判桌上掌控籌碼。誰想要卡我們脖子,首先得掂量一下,是否還能從我們這里獲得關鍵的資源。(文/汽車之家 彭斐)